Skip to main content

One post tagged with "DRBD"

View All Tags

· 5 min read

本文主要嘗試分析 drbd(9.0) 於 kernel運行時的效能分析,希望藉由 perf 這個 tool 來分析整個程式運行的狀況,藉此觀察其運行時各 function 的比例。

Testing Environment

為了進行效能上的分析,首要條件就是先將 DRBD 給衝到效能瓶頸才有機會去觀察,所以本文採用下列的環境與工具來進行這項作業

Environment

CPU: Intel(R) Xeon(R) CPU E5-2695 v3 @ 2.30GHz Storage: Non-Volatile memory controller(NVME) Tool: fio OS: Ubuntu 16.04 with linux 4.4.0-78-generic

Setup

為了更方便觀察 drbd 的運行,我們將 drbd 創造的 kernel thread 都分別綁在不同的 cpu 上,這樣可以讓每隻 kernel thread 盡可能去使用cpu。

  1. 透過 ps or htop 取得 kernel thread 的 pid,這邊可以關注的有
    • drbd_s_r0 (sender)
    • drbd_r_r0 (receiver)
    • drbd_as_r0 (ack sender)
    • drbd_a_r0 (ack receiver)
    • drbd_w_r0 (worker)
  2. 透過 taskset 這個指令將上述程式分別綁到不同的 cpu 上
taskset -p 0x100 18888
...

Stress

本文使用 fio 來進行資料的讀取,下方提供一個簡易的 fio 設定檔,可依照自行的環境變換修改。

[global]
iodepth=512
numjobs=3
direct=1

time_based
runtime=30
group_reporting
size=5G
ioengine=libaio

filename=/mnt/beegfs/fio1.test
[rrw]
bs=4k
rw=randrw
rwmixread=75

[rr]
bs=4k
rw=randread

[rw]
bs=4k
rw=randwrite

[sr]
bs=64k
rw=read

[sw]
bs=64k
rw=write

我們 fio 採用 client/server 的架構,要是可支援多台 client 同時一起進行資料讀取,提供更高的壓力測試。

假設該設定檔名稱為 fio.cfg,並且放置於 /tmp/fio.cfg 則首先在 node-1 上面執行下列指令以再背景跑一個 fio server

fio -S &

接下來要運行的時候,執行下列指令來運行 fio,其中若想要改變測試的類型,可透過 --secion進行切換。

/fio --client=node-1 /tmp/fio.cfg --section=rw

這時候可以透過 htop 以及 iostat 的資訊去觀察,如下圖 當前透過 iostat 觀察到的確對 drbd0 有大量的讀寫動作 同時由 htop (記得開啟 kernel thread觀察功能),可以看到 drbd_s_r0 以及 drbd_a_r0 都各自吃掉一個 cpu,大概都快接近 100% 的使用率。

Profile

有了上述的環境後,我們就可以準備來分析 drbd 程式碼運行狀況。

Environemnt

這邊使用 perf 這套程式來分析,基本上 kernel 新一點的版本都已經內建此功能了,比較舊的 kernel 則需要自己重新開啟該 kernel config然後重新 build kernel,所以這邊使用 Ubuntu 16.04 with linux 4.4.0-78-generic 相對起來非常簡單。

直接執行 perf 這個指令,若系統上有缺少 linux-tools-4.4.0-78 相關 tool 的話會有文字提示你,如下所示,按照提示使用 apt-get 將相關的套件安裝完畢後,就可以使用 perf 了。

WARNING: perf not found for kernel 4.4.0.78

You may need to install the following packages for this specific kernel:
linux-tools-4.4.0-78-4.4.0-78
linux-cloud-tools-4.4.0-78-4.4.0-78
Run

perf 的功能非常強大,可以參考 wiki, 這邊我們使用 perf top 的方式來觀察結果。 為了可以順便觀看 call graph 的過程,再執行perf的時候要多下-g這個參數

指令為 perf top -g -p $PID,如 perf top -g -p 18888

在這邊我嘗試觀察 drbd_a 這隻,結果如下列

drbd_a

這邊可以觀察到三隻吃比較兇的 function 都吃很兇,分別是 native_queue_spin_lock_slowpathtr_release 以及 idr_get_next

這邊比較麻煩的是你看這個只能知道就是卡在 spin_locK,系統上是不是 multithread,然後有太多的資料要搬移導致 spin_lock ? 這些搬移的資料是誰放進去的?,這些資料是什麼?

以及更多的問題都必須要看程式碼去理解其整體設計架構,才有辦法講出一套完整的流程說明這個結果。

這部份等之後能夠完整理解整個 drbd 的 write-path 或是 read-path 時再重新來看一次這張圖,到時候應該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