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eph Network Architecture 研究(二)

延續上篇文章 (Ceph Network Architecture 研究(一))[https://www.hwchiu.com/ceph-network-i.html#more],本文將繼續探討 Async 這種網路類型底層真的架構與概念,所以本文章也不會有太硬的程式碼解讀,反而會比較偏向概念性的分析。

從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可知道,底層網路實現提供了包含 Messenger, Connection 等介面供上層應用層去使用。 接下來

AsyncConnection.cc
AsyncConnection.h
AsyncMessenger.cc
AsyncMessenger.h
Event.cc
Event.h
EventEpoll.cc
EventEpoll.h
EventKqueue.h
EventSelect.cc
EventSelect.h
PosixStack.cc
PosixStack.h
Stack.cc
Stack.h
net_handler.cc
net_handler.h

從上述的檔案來看,我們大致上可以猜到 AsyncMessenger 以及 AsyncConnection的涵義,而 Event 一系列的檔案應該就是最底層的 I/O 的處理。

Event

這邊先從最底層開始看起,首先是 Event。 整個 Event 代表了底層 I/O 的處理,目前支援三種實作方式,分別是

  • Epool
  • Kqueue
  • Select

在這三種實作上面,又提供了三種 EventType 供上層使用,分別是

  • File_Event
  • Time_Event
  • External_Event

File_Event

File event 是最常見也是最普遍使用的,針對每一個 file descriptor 進行設定,該 file descriptor 關注的是 read event 還是 write event 以及當該 event 發生時,應該要進行什麼樣的處理。

Time_Event

Time event 本身跟 file descriptor 無關,單純的是依照時間來驅動的事件,對於每一種 Time Event 則會有兩個設定,一個是多久(ms)之後要執行該事件,以及該執行的事件是什麼,這邊都是使用 function pointer 來指向該事件。

External_Event

External event 實際上跟 Time event 是相同的,可以視為時間是 0ms 的 Time event,就是馬上執行該事件。

整體架構如下圖,系統中會有一個 Event Center,底層支援各種 I/O 的實作,此外,本身會提供介面供上層使用,可以接受上述三種事件的註冊。 待一切都準備就緒後,就會開始透過底層 I/O 的事件去處理這三種事件,譬 如有封包到來的時候呼叫對應的函式處理,亦或是時間到的時候執行對應的 Time event

Worker and Network Stack

上述看完了 EventCenter的概念後,我們知道每個 EventCenter專門用來負責底層的 I/O 處理,那這邊為了提高整體的效率,採用了 ThreadPool的概念,事先根據系統上的能力創造一批固定數量的 Thread,這邊統稱為 Worker,這些 Worker 的數量可以動態的增加,減少。 然後每一個 Worker 都配上一個 EventCenter,盡可能的讓所有的 Worker去平均分擔所有的 Network I/O 負擔。 在這群 Worker 之上存在一層 Network Stack,此 Stack 會掌管所有的 Workers,包含其創建/增加/刪除等行為。

綜合以上概念,目前認知的架構圖如下。

AsyncConnection

接下來看到 AsyncConnection ,此物件代表者任意兩個 ceph node之間的連線,可以是 osd<->osd,也可以是 mon<->mon亦或是 osd<->mon。 此物件本身除了代表連線外,跟網路傳輸相關的功能,如發送封包,接收封包等事情都會在這邊提供一個介面供更上層的應用(OSD)來使用。 不過這邊只是中介層而已,真正收送發包的還是上述提到 EventCenter 在處理。

由於系統上可以同時存在非常多條 connections,為了讓這些 connections能夠同時運作且不會互相影響,這邊配給每一個connection一個worker來處理。 由於 connection的數量基本上都會比worker還要多,因此在配對上就是盡量平均分擔下去,盡量讓每一個worker負擔相同數量的connection

所以看到這邊已經可以大概理解,系統上每一條 connection 都配上一個 thread 來處理,而每一個 thread 實際上可能會負責不少條 connection,這邊採用數量的方式來分散這些 connection,若能夠根據實際負擔作為分散的權重也許可以讓每個 thread 的負擔更為平均。

因此看到這邊,目前的架構圖如下,圖中的 Async Connections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描述眾多的 Async Connection而已。

AsyncMessenger

最後出場的就是 AsyncMessenger,其概念與之前講述過的 Messenger一樣,管理所有的 AsyncConnections,同時是最直接供上層應用程式的物件。 每個 AsyncMessenger都可以被註冊 Dispatcher,接者當底下的 connection 有收到來自遠方的封包(Messege)時,就呼叫對應的 Dispatcher 來處理。

所以整體架構如下圖。

Summary

到這邊大致上已經對 Async 系列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了,不過這基本上只局限於 async+poxis 類型而已,對於 RDMA 以及 DPDK 則因為這兩種運作方式的不同,其真正運作的方式又是截然不同的,這部分可以從原始碼中看到 RDMA/DPDK 都有額外的資料夾,且資料夾內又有為數不少的檔案可以大略猜測出來。

接下來的文章會比較偏技術性質,會直接看進這些程式碼內,透過這些程式碼能夠更瞭解整體的架構以及實作細節,順便學習增廣見聞。